数字赋能,智慧共生——北京市海淀区数字赋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
随着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有利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承办的北京市海淀区数字赋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隆重召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慧、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教二科科长田圆、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贾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代表、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公司执行总裁纪中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孙玉柱及各学校相关教师共计约200人莅临参加此次活动。
上午八点,参会教师陆续抵达,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入会场。本次研讨活动共开设八节研究课,涉及六大学科。各位授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生动精彩,吸引了参会教师们的目光。
航天遥感技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教师秦希将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用于课堂活动展示。在聚落的发展与变化中,借助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进行总体向局部的空间尺度变化,对所观察区域进行放大、缩小的空间尺度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感知。在分析聚落发展与变化和环境的关系时,借助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实现动态性、立体性多图层地理要素的叠加,能够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信息的空间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感知,在提升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航天遥感技术——《自然灾害—“北京”区域例析》
高一地理教师杨水淼运用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展示灾前灾后图层对比,直观感受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通过多图层数据叠加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灾害成因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通过实时呈现真实案例情境,方便快捷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连接。运用希洪触控一体机自带的“拍照”功能,将学生讨论结果、优秀答案范例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节省学生时间,更有说服力,学生参与感更强。
电子路书技术——《学科融合视域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故都的秋>电子路书制作教学为例》
高一语文教师檀玉婷运用腾讯问卷进行课堂前测,由班级同学选择“北京城市电子路书”的最佳路线。运用动态地图影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路书的制定,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本节课内容。借助视频剪辑软件,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出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电子动态路书”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收获成就感。同时,通过运用希洪触控一体机自带功能,将课文中的内容直接放手给学生,通过他们或拍摄、或剪辑、或绘画等形式将“北京城市电子路书”的路线制定、景物拍摄、配文赏析等制作成果直接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呈现,更有说服力,学生参与感更强。
生物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助力疾病研究》
高一生物教师吴静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堂前测。运用NCBI数据分析技术,在学习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时利用相应数据库分析核酸序列,理解核酸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学生从实际分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行AlphaFold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在学习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使用大型基因组数据集预测蛋白质的 3D结构,以三维图像的形式预测结果,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
Geogebra数学建模技术——《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探究》
高二数学教师李晓龙运用Geogebra这一结合几何、代数的动态数学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手机对圆锥曲线的动态问题进行探究,形成更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之美。还能更高效的探索定点等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以更高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理解规律的本质,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语音识别技术——《Active Learning》
高二英语教师周阳玢运用天学网提供多模态视听素材,引入课堂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基于课程内容,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教师课堂和学生手机端实时交互,及时反馈。将该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学生日常听说学习及模测场景,利用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分析学生的语音,识别其发音错误并及时纠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数据指导,帮助学生针对性提升。
数字实验技术——《带电粒子在正交电磁场中的运动》
高二物理教师李小艳运用物理仿真实验室,弥补现行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延展教学的空间维度,用物理仿真实验实时记录数据(坐标,速度,位移等)、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实验运动轨迹,高效、精确。运用希洪触控一体机“拍照”功能,将学生讨论结果、优秀答案范例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节省学生时间。
航天遥感技术——《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高二地理教师杨欢运用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真实生动。此平台的应用将无边界学习思想植入教学中,促进了地理教学的开放程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
课堂观摩活动结束后,各位专家和老师在高中楼五层阶梯教室进行了交流探讨。王丹丹老师做了以《遥感技术助力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发言,从遥感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技术的选择,实景三维地理教学辅助平台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向与会的专家老师们做了汇报。
接着,地理学科专家、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吉小梅做了点评,对数字技术赋能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航空遥感技术专家、21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纪中奎做了点评,并对航空遥感相关技术应用做了解读。最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各位专家老师们热烈探讨并一同合影留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发掘课堂资源,能够为重塑教育价值、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样态、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数字底座。近年来,二十中不断发挥全国智慧教育试点学校优势,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推进数字技术融入课堂,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二十中将以此次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变革与创新,使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撰稿:韩秀丽
审稿:张万祥
摄像:翟林峰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