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线上辅导规律,践行学生主体理念——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年级学科备课组抗击疫情在行动(2)
随着“延期开学”,“停学不停课”、线上辅导持续推进,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们经历了起初的不安、惶恐和兴奋,慢慢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按照学校建议的时间按时开始学习和锻炼,老师们更是认真琢磨线上辅导的规律,发挥线上辅导优势,通过更加密切的团结合作,降低备课和资源准备的工作量,提高质量,通过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学习理论等积极调动和组织学生,形成辅导空间内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线上辅导中践行新课程理念,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区里空中课堂的资源,老师们根据学情,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利用,更是有24小时的在线答疑、一对一辅导的爱岗敬业、爱心奉献、以身作则,真正把辅导一线当作抗疫一线,全身心、全方面跟学生在一起,共同抗战疫情,共同积极备考,相信抗疫胜利之时也是备考进步之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地理备课组。
一、创新教学——语文备课组在行动
疫情当前,高三语文组备课组在学校领导下,快速行动、周密安排、从严落实、有序推进科学防控。为充分做好疫情停课期间的教学工作,落实上级 “停课不停学”精神,带领和帮助学生在家学习,高三语文课组老师群策群力、履职尽责,通过电话、微信群、网络软件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疫情防控和网络教学工作,创新式的进行线上教学、线下辅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耐心细致的一对一辅导,既关注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重点关注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1.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统一规划,制定二轮复习计划,明确分工,任务明确,准备的复习材料全面详实,做了大大量细致的工作。语文组线上课程进展顺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注重落实,每天做好辅导和练习落实统计工作,积极提醒学生做好巩固,做到眼中有人,心里有数。
3.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技术,积极做好学生答疑工作,做到只要学生问,不管多晚,老师一定在线。
4.针对学生问题,一对一辅导,学生的佳作及时分享。
二、争做“网红” 教师——高三地理组的线上辅导
面对“延期开学”背景下的网上辅导,其实最大的困难是“看不到”学生!教师很难把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听讲状态、作业质量等日常表现。正常情况下能够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达给他们的评价态度,现在不灵了!我们不得不在“只能闻其声,不能谋其面”的特殊日子里,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通过这些天的网上辅导,感觉老师真不只是转行干了“主播”这么简单,“直播”完以后的幕后“杂活儿”还多着呢——我们是不是更像网红,得绞尽脑汁套得住自己的这60多个“粉丝”啊!?
1.课前做好准备。
2.辅导时想尽办法提升学生注意力,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
本周我们用了来自区资源平台的2节录播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跟上课堂节奏,我们都是先看了录播内容后,把课中涉及的相关绘图带练和随堂练习截屏下来,让学生在笔记上先准备好,课上就能听练自如了。而且,随时暂停提问,抽查学生的听课状态。
3.课后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疑问并加强对学生出勤、作业状况的统计。
(1)利用问卷星,让学生做选择题,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答题状况,有针对性的去备课。
(2)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答疑。
(3)关注学生差异,注意分层指导,个别答疑,慢点的耐心讲解,好点的提升难度和要求。
三、讲求实效——高三政治备课组在行动
1.深入了解学情,提高线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备课组坚持运用“问卷星”做好课前小测,一方面加强基础落实,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的“经典错误”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
2.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
政治备课组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备课组通过线上优秀案例展示、讲评;全天候的线上个性化答疑,加强反馈,注重对学生的及时性鼓励,激发学生信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灵活地利用市里与区里的素材,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根据学情,把空中课堂中探究问题进行改编,呈现为作业或课堂讨论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
四、抗击疫情——高三历史组在行动
1.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为保证学科二轮复习高效、稳步进行,备课组老师之间保持顺畅沟通,彼此交流分享经验,做到各种资源共享。
2.灵活运用腾讯会议平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把每一名“走出”课堂的学生拉回来,做好课上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课堂上加入更多的学生发言环节,以保证特殊时期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布置适量、合理的课下作业,引导学生每节课后都有自己的总结反思,通过整理笔记和习题练习做好查漏补缺。
4.利用微信平台,积极做好线上答疑,鼓励学生随时与老师一起交流学习情况。
五、勇于实践——数学备课组探索线上教学方法
1.开学检测,线上学习的启动式。
从考试素材的筛选到考试前的准备,以及如何给学生设定线上考试要求,我们都通过语音会议做了充分的讨论,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极具个性化的反馈。直观如立体几何,吴老师的动态视频演示,抽象如导数推理,老师们细细给孩子解释每一种思路的优劣、每一套步骤的合理等,对不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使用不同的答疑方式,照片、视频、语音、实时通话等。
2.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根据地。
远程办公隔不断备课组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我们集体备课,各有分工,准备上课素材,讨论具体问题,分享做法,碰撞智慧。
3.私信答疑,好友和实力都倍增。
对学生的答疑从课间,面对面,变成私信交流,表情与符号。这样的交流也别有一番趣味,当然也是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常常答疑至深夜,仍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4.组织课堂,技术能手的成长站。
老师们第一次进行这样的线上教学,在技术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钻研肯学的年轻教师,都在尝试更多更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做法,比如时时接入的腾讯会议能够给学生以现场感,交流互动无障碍;比如基于手机和电脑的屏幕实时手写,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同学的分享,更为沉浸其中,交流更佳;再如幻灯片的录制功能,可以让学生跟随着幻灯片的转换,最为便捷流畅的进行短小精悍又直指要点的课堂片段。
5.互相鼓劲,细心勇气的加油站。
备课组的老师们总是互相鼓劲,我们定能和学生一起,在不断探索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中前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待春暖花开之日,就是我们胜利之时!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防控疫情宣传报道组稿件。作者:居铁、戴红、马志明、朱伟明、付莉、王晓青;图文设计:程磊,张振峰;审核:吴刚;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