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探访人类文明,凭吊历史传承青年使命——高一人文学院校外社会实践课程
序曲
五月二十四日,晨光熹微,作为高一人文学院的成员,将要参加校外实践课程的我们,极快速的在操场集合完毕。我们既翘首以盼又暗暗压抑着心里汹涌着的雀跃感,终是等到了老师的那一句“出发!”晨风拂过树梢,叶子沙沙的响声里似乎也含着几分快乐。我们分学院整齐列队,有序上车。途中,城市早高峰的熙攘模样在车窗前流动悬挂,点点光晕斑驳在同学们含笑的脸颊上。车内并不因同学们的激动而显得聒噪,大家纷纷拿出研学手册仔细阅读。
一、踏上国博之旅,探寻文化足迹
复兴之路: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归来:陈列着从意大利漂洋归来的中国文物,潇洒的黄色题目,在整体的端正红色中,熠熠发光。映入眼帘的是第一单元的展区。中国和意大利同为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犹如东西方并肩而立的巨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700多件文物出土于我国陕西、甘肃、四川、西安......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占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长期以来,中意两国政府通过在法律制度建设、专业队伍培养、国际执法合作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促成大量珍贵文物回归故乡已成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主要力量与躬先表率。整场参观下来,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中意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文物的交流,不仅是文化的交流与保护,更是两个国家间信赖与友善的体现。
殊方共享:“殊方”一词来自中国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生”。即本其义,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这次展览的主旨是倡导丝路精神。古代丝绸之路绵亘几万里,延续数千年,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丝路精神。所谓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使各国了解了彼此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这些精美文物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科技艺术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袤和深度,深刻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对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
大美亚细亚: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
亚洲闻名星河灿烂,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亚洲文明的重要内涵实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中不断吸取着有意的昂,真是历史交流互鉴,这已经成为亚洲各国发展前进的共识,亚洲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有信心携手创造共同的繁荣与幸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亚洲智慧与力量。
二、登顶景山公园,俯瞰京城历史变迁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公园中心的景山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来到景山公园,首先就要去锦鲤池蹭一蹭运气了。黑龙凤锦鲤尤为突出,通体黑色显示出了品种的高贵。5月也正是欣赏牡丹花的时候, 被拥戴为万花之王的杜丹花在我国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时期就是文人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而景山公园的牡丹花盛开之际,美的总让人有一种雍容华贵之感,牡丹花开美艳绝尘,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里栽植牡丹历史悠久,名冠京城。
在花海中游荡,一阵微风吹过,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花的从容华贵,气质天成,如洛神出水,一顾倾城,一瞥惊鸿,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登上山顶,北京蔚蓝的天空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故宫博物院就在身后,转身就能看到一条中轴直穿,对称的房屋好像一幅画卷。北京城的辉煌尽收眼底。
三、走进新文化纪念馆,传承五四精神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即北大红楼,也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纪念馆内仍保留着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原有格局,似乎让人回到民国时代。蓝布装,黑长裙,任谁看都是学生模样,即使跨越如水时光,我们有骄傲地有一样的身份。
进入馆内,同学们参观了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学生大教室等陈列,了解了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在这里所经历的故事。展品中,各位著名人士的手稿和大量珍贵的照片仿佛带领同学们回到了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时代,品味当时的思想。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有关白话文运动的作品和言论。那不仅仅是百年前对于文化的呼唤,对思想觉醒的号召,是任前方艰难险阻,吾往矣的勇气和担当。
今天的我们,看那时的他们,觉得伟大,觉得动人,殊不知,那时候,明明也是少年风流。 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出刊上,陈独秀说:“青年人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李大钊在《青春》中说:“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随后,同学们又进入《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参观了“点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两大部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
尾声
被艳阳席卷遍了每一寸肌肤的同学们十分疲惫,自上车以后便闭上了沉沉的双眼。今日的研学将会是同学们睡梦中极美的一隅。我们携手在树荫间漫步、我们共同研究学习书本外的知识、我们亲密无间不分彼此,这些将是这个夏日最清凉最宝贵的回忆。
撰稿:焦千懿、盛琳、晏子腾、帅乃纬、陈奕霏、刘雨桐、边优然、晏冬妮
照片:陈萌
审稿:杨柳、张欣、孙亚平、马可